仙境灵塔

   <-二维码分享此文    

二维码分享此文

×

塔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,是佛教埋藏高僧尸骨的坟墓建筑。曾被译为“窣堵坡(Stupa)”、“浮图(Buddha)”等。直到隋唐时,才创造出了“塔”字作为统一的译名,并沿用至今。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,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建筑相结合,形成中国化的楼阁式宝塔,为佛寺所广泛采用,亦为道教和世俗所利用。如北京白云观就有清代埋藏罗真人遗蜕的罗公塔,户县重阳宫也有纪念塔。不过,道观中的塔通常不仅体量比校小,而且位置也不突出。

在道教南宗的祖庭天台山桐柏宫修建这么一座超大型青华塔,有人感到有些唐突,其实非常自然。

首先,天台山是以“三教合一”为特征的宗教圣地。“三教合一”,是指道、佛、儒三教理念的融通和合。作为汉化佛教标志的天台宗,就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智者大师将印度佛教融合本土道、儒文化创建的。千年前引领中国道教发展方向旳南宗,便是在天台山“三教合一”氛围沐浴下成长起来的紫阳真人张伯端创立的。标志儒家发展新阶段的宋明理学,是大儒朱熹和王阳明吸取天台山佛教和道教营养形成的。天台山唐代的寒山子和宋代活佛济公,都是“三教合一”的传奇人物。这种三教互融共荣的名山世所罕见。所以,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世时,就曾规划将天台山建设成“中国宗教中心”。

同时,桐柏宫是以“三教合一”为核心教义的道教南宗的祖庭。南宗将道教的《道德经》,与佛教的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和儒教的《孝经》同奉为主要经典。南宗的修炼方法,既有道教固有的命功,也有佛教特色的性功,即“性命双修”。南宗供奉的神,亦与佛教互有共通。如道教的桐柏真人王乔,被佛教天台宗奉为护法伽蓝;佛教的观音菩萨,则成了道教的慈航道人。 

因此,在天台山桐柏宫,出现这样一座巨大的宝塔,亦在情理之中,自然而然。

其次,作为桐柏宫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华塔,本身也体现了“三教合一”的內涵。基座大厅中央供着道教中专事超度阴间鬼魂的太乙救苦天尊。太乙救苦天尊亦名青华大帝,故塔名“青华”。同时,毎层塔室都供有道教神像,护佑着塔中先灵的安宁。而在地宫中,却埋藏着-颗稀世珍宝释迦如来舍利,堪称佛门精华所在。作为塔的主体的众多塔室,供奉着善信先祖们的灵骨牌位,体现了儒家孝道的精神。佛、道、儒三教神灵融合在一起,俨然一个和谐小社会。

由于塔的本义是埋藏灵骨的特殊建筑,所以桐柏宫青华塔也具有奉藏先人灵骨的功能。让先人能在山青水秀的仙境中安歇,享受超度法会提供的功德,脱离苦海,早得超生,是为人子孙的普遍心愿。桐柏宫顺天应人,建造这座巨大的青华塔,能容上万先灵安息。青华塔建筑传统,设施先进。法坛经常性的祭祀法会,让塔中所有先灵同享功德。追思室的现代设施,能再现先人的音容笑貌,也能与异地亲属互动共祭。青华塔既满足了各方人士奉祀先灵的需要,又有效地缓解了丧葬用地紧张的现实问题,还为祖庭添一胜景,诚善举也。

 



法会在线报名